top of page

飛越恐怖谷,我們將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Soon it will be solved by human or AI

何謂恐怖谷

恐怖谷理論:是關於人類對擬人物體產生違和感、排斥甚至厭惡的假設。

最早是由Ernst Jentsch於1906年的提出,並且於1919年被佛洛伊德引用闡述而著名。但真正為人們熟知是1970年再次被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政弘提出來的恐怖谷圖表。

恐怖谷的心理學

人類與擬人化物件互動時,當該物件擬人的程度相對低時,人類傾向異中求同,當相似處越多時好感度也會隨之增加。但是當擬人程度相對提高的時候,人類傾向同中求異,當擬人化的程度越高時,相異處帶來的違和感會相對放大,而造成強烈反感形成恐怖谷效應。活動的擬人物件比不動的擬人物件有更大的恐怖谷效應增幅。

恐怖谷效應,應用在各種產業上。

3D遊戲、3D動畫/電影、AI(機器人與智慧音箱)、其他應用。


遊戲、電影及動畫:

當算圖引擎越來越先進時,對於人物的擬真就能夠有更多的著墨。從多邊形變成圓弧形,毛髮甚至毛孔與斑點都能夠使用電腦高速運算出來的時候,人們開始留意到所謂的細節。甚至因為細節的非人類而對該角色反感。這樣的細節最明顯的事發生在人們觀察最多的區域,也就是臉孔。有一點僵硬、有一點不自然、皮笑肉不笑等等表情的演繹,會在這個時間點被提出來的,以往只有肢體動態捕捉的動畫,現在還要真人演繹臉部動態捕捉。


讓部分人(主觀的)掉進恐怖谷裡的例子其實不少:遊戲-暴雨殺機、遊戲-上古卷軸(自從我膝蓋中一箭後)、電影-怪物電力公司的女孩、動畫-皮克斯短篇的錫人等等。

運用得好的例子也不少:遊戲-沉默之丘、電影-30 days of night、大法師(鐵板橋下樓梯)等等

恐怖谷效應的好例子:30 days of night


特別舉例同名原著漫畫改編而成的 30 days of night 因為該片不同於傳統吸血鬼的精彩設定。

首先這些怪物們,長得極像人類,與人類的區分只有擴散的黑瞳(是的,放大片)、滿嘴利牙(正常尺寸)、稍微扭曲的五官和怪異的行徑。五官扭曲的程度只是稍微,但是巧妙的應用恐怖谷效應讓人極大化的在意這群怪物不似人的地方而產生厭惡恐懼的情緒。


接下來關於恐怖谷效應的一個簡單的問題:
你比較喜歡R2D2還是喜歡C-3PO?


三種方法避免恐怖谷效應用更高的規格跨越,減少擬人化程度,增加理想化程度。


1. 用規格跨越這當然沒話講(拍拍手)。很可惜恐怖谷效應是很主觀的,再厲害還是有人反感。如:最終幻想(電影)、北極特快車(面癱的湯姆漢克)


2. 減少擬人化如果是利用強大的美術風格的確是避重就輕的最佳解。大部分賣座的3D動畫及電影都採用美術風格來減少擬人化。例子太多不詳舉了。當然也有暴力減少擬人化的案例,參考下圖。


3. 增加理想化程度(比較主觀),可以解釋為擬人處的比例或是質量更接近人們最誇張的完美標準(超大眼、超長小腿、超纖細、超夢幻髮色等等主觀的完美) 舉例:轟動一時的阿凡達(嚴格上來說是外星人)、2018上映的“艾莉塔:戰鬥天使”


我有一個假設:Sophia刻意不把透明後腦勺遮起來,是為了減少擬人化程度,企圖迴避部分恐怖谷效應。那如果幫她戴上假髮,會讓人更反感嗎?


Photograph taken by Stylist
With Hair or without hair? Sophia was interview by a fashion magazine"Stylist"

AI Robot 智慧機器人:

在過去這些會可能會讓人產生反感的機器人只會出現在電影裡,就算有恐怖谷效應也只局限電影裡。但是因為AI的進步和雲端運算技術的成熟,AI機器人已經從電影螢幕走出來進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如本田精密的ASIMO、Sony Aibo、波士頓動力的Spotmini/Atlas、軟銀與鴻海合作的Pepper、華碩的Zenbo、Hanson Robotics 的 Sophia。上述的都是較原創的(或說是相對原創的)我們可以試著把他們放在恐怖谷的圖表上檢驗、誰最有可能引發恐怖谷效應。(這是我主觀的排名,部分機器人以表情擬人化拉高擬人程度)




Smart Speaker / AIOT 智慧音箱:


Yes, I am aging T_T


And geeky. T_T 但是我宅我驕傲
我認知以來最早有Smart Speaker的概念來自於童年時收看的美劇“霹靂車”中的夥計,和“閃電霹靂車”中的阿斯拉。在那個年代有點厲害的東西都會加上霹靂兩字(像是霹靂包、霹靂舞)。





使用聲音作為媒介的AI形式,會有恐怖谷嗎?

在缺乏視覺刺激之下,AIOT在與人對話互動可能有較高的容許值。但是唯有當AIOT的反應超過人們的預期時會產生類似恐怖谷的效應。如:自言自語、嘗試精準預測你的行為、需授權AIOT代理執行任務時(Google assistant)。


1. 自言自語可以視為智慧生物內在思考時的有聲路徑、具有強化內在動機的可能性、或是激活記憶等功能。可判定為高度擬人化的行為,特別是當你沒有下指令的時間,AIOT被激活發出某些有意義或無意義的字詞。極有可能帶出人類對於持有物產生意識的恐慌情緒,因為自言自語是人類做重要或困難決策時常見的覺察過程,也帶有獨立的意涵。

但是自言自語也有可能是喚醒關鍵字的錯誤判讀,所以請慎選喚醒關鍵字。

避免錯誤喚醒目前有兩種主要方式:4個音節(小愛同學、天貓精靈)、少見的AI名稱(Alexa, Google)

2. 精準預測行為當你的想法被預測且越來越準確時,你的好感度會因著準確度提高而上升,但是如果預測過於精準,甚至在你還在沈澱思考時,就幫你說出你的決定,之後就是恐怖谷的範疇了,人類可能會因為感受到被引導、受控制而產生反感及對抗。

To be smart or to be a smart-ass, that's the question.

3. 代理與授權好不好用是一回事,但是這類的服務都需要授權AIOT有部分的決策空間。首先授權讓AI決定你的行事曆會不會造成困擾或者不方便(這時候UX就很重要了)。再者,接到電話的商店能否理解他正在與AI代理人交涉。換句話說,當你信任的時候,你可以把多重要的事交給AI。當你懷疑的時候,你會需要打電話跟預約者直接通話確認嗎?這其實不是恐怖谷效應的問題,而是人類對於自己的生命、財產與時間的掌控需求。




智慧型機器人大量出現,越過恐怖谷後的景色是什麼。



從恐怖谷谷底到最右側目前為止都是假設,也就是說在未來當機器擬人程度越來越高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檢視是否再度對”人造人“產生好感?必須是個問號,因為一來厭惡是主觀的體驗,二來人類對於預測破壞式創新造成的影響本來就容易產生誤差。舉例:手機的出現、智慧型手機的出現,產生的效應就有極大的差別,手機的出現產生的漣漪是可以預測的,人們溝通更方便、約見面更彈性。但是智慧型手機的發明卻不是強化原有的手機體驗,而是製造了全新的行為和體驗。

Jamais Cascio嘗試預測出一個類似鏡像圖的雙恐怖谷圖表,如下圖


By Jamais Cascio in the "second uncanny valley"

至於我會如何預測,我認為越過恐怖谷之後會有一塊趨緩向上的坡度(和平),經過奇點(AI 機器人的平均外型與能力等同人類平均外型與能力)後橫軸的條件改成外表與能力超越人類,當奇點右側的AI機器人口開始超越奇點左側的時候就是第二個恐怖谷出現的時間點了,我稱它作“最終恐怖谷”(因為I'll be back)。



已經不是在同中求異而產生的排斥,而是人類存在的意義和地位受到威脅的恐慌。因為這樣的恐慌感,人類可能會差遣奇點左側的AI機器人去摧毀奇點右側的AI機器人。取決於奇點後誕生的AI機器人能不能自行突破機器人3大法則 by Isaac Asimov:

第一原則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
第二原則是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條命令與第一條相矛盾;
第三原則是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這種保護與以上兩條相矛盾。

然後就是各種電影情節,剛好我是Sci-Fi迷,有各種的腦補多到無法紀錄。

機器人倫理、意識的起源、複合人與改造人的人權...


未來我們該怎麼避開,亦或者去適應呢?

(阿就電視壞掉,不能再敲三下,而是輕聲細語的說,萌萌~站起來)

既然未來不可知,我們只能從自己著手。


我的話不外乎,守護人類的文化、歷史、美術與全物種,脫離功利導向的自我與社會價值,超越自我,愛護地球(還有世界和平,媽~我當選世界先生了)

預測未來的最好辦法是創造未來。by Alan Kay

Comments


bottom of page